夜
小
中
大
測試廣告1 拉夫里年科主導下的第一波攻勢來勢洶湧,隸屬先頭偵察部隊的8輛重型坦克以及12輛t-70輕型坦克全數出動,伴隨行動的是搭乘在坦克上以騎兵方式一同抵達的半營步兵部隊。一筆閣 m.yibige.com
這些步兵戰士清一色只有隨身攜帶的輕武器,沒有配屬任何不便攜帶的重武器裝備。唯一所能依靠的就僅僅只有這些陪伴在身旁左右的鋼鐵戰車。
這股和村中德軍的裝甲部隊旗鼓相當、在步兵上甚至還要來的更少的偵察部隊,已經是拉夫里年科傾其所有能拿得出來的全部兵力,但即便是這樣的拉夫里年科也並非是全無優勢。
庫爾巴洛夫和拉夫里年科各自的指揮車,是當下整個蘇聯紅軍坦克部隊中最精銳、與史達林近衛第一重型坦克旅旅長馬拉申科座車同等的存在:科京傾力打造的3輛is6重型坦克原型車中的其中2輛。
除此以外,被拉夫里年科親自選中帶隊前來執行偵查任務的,不是馬拉申科麾下直屬的旅部護衛車輛,就是庫爾巴洛夫主力坦克一營的頭排尖兵,說個個都是精銳車組毫不誇張。
唯一的不足就是旅部直屬的偵察連配備的那12輛t-70輕型坦克,拉夫里年科很清楚這些只能幹干火力偵察任務的小坦克,別說是直面德國佬最新銳的黑豹,就算是遇上德國佬的長管三號和四號都占不到絲毫優勢。
但眼下的爭分奪秒關頭已經沒有多餘可用之兵、必須傾其所有,拉夫里年科給出的命令是讓12輛t-70輕型坦克分為兩組,從左右翼憑藉機動優勢拉開距離、包夾衝擊當面之敵的德軍陣地,和作為中堅主力居中而置的重型坦克部隊形成三把尖刀、直插敵人要害。
這一類戰術在1941年的衛國戰爭初期,經常被配合用在那些bt系列快速坦克上,以此來和在當時作為中堅主力的t34中型坦克打配合。
但那都是些過去的事了,曾指揮著自己的t34在衛國戰爭頭幾個月里痛揍德國佬的拉夫里年科,眼下早已經搖身一變成了重型坦克部隊的旅級副指揮員。
作戰車輛種類上雖已變更依舊可以沿用舊有的成功戰術。
t-70輕型坦克們在速度上的優勢,使得其在拉開了與重型坦克部隊的橫向距離之後,依舊可以保持著齊頭並進的進攻態勢、不快不慢,無談任何掉隊亦或是沖的太猛、把重型坦克部隊落在了後面,而這也正是拉夫里年科想要的結果。
從三個方向上齊頭並進猛衝過來的蘇軍進攻部隊,迫使還未來得及在村中站穩腳跟的黨衛軍守備部隊做出選擇。
於這幫黨衛軍自身而言,對手的戰術已經是相當明顯,三個方向上齊頭並進衝過來的進攻部署不是浪費兵力或是腦子犯抽,而是在強迫黨衛軍這邊分散防禦火力、亦或是先選擇一個優先防禦方向集中火力去打。
不論是那種選擇,對於黨衛軍這邊來說都不太妙。不是三個方向上滿盤皆輸全都守不住,就是只顧了一頭而被另外兩頭騎臉壓過來,當然這也只是最壞情況下所考慮到的可能結果。
t-70輕型坦克就算裝甲再怎麼脆、在德軍裝甲部隊面前再怎麼費拉不堪,但在對付這樣的敵人時終歸還是要用到標準反裝甲重武器。畢竟蘇聯的坦克可不是機槍就能隨便干穿的小鬼子豆戰車,本就不多的反裝甲火力該如何分配,是關乎到戰鬥成敗的最決定性因素。
拉夫里年科能夠看到村口的一群黨衛軍正在忙著布置反坦克炮,直接把自衛武器背在了身後的一眾黨衛軍反坦克炮兵忙的可以說是熱火朝天,而處在全速行進狀態下的拉夫里年科這邊亦是做好了準備。
很快,第一枚脫膛而出的德軍40型次口徑鎢芯穿甲彈便迎面打來,徑直打在了拉夫里年科座車的炮盾裝甲之上發出一聲巨響。
叮咣——
「我們被擊中了,車長同志!」
「不用管,繼續前進!德國佬沒有能在這個距離上打穿我們正面裝甲的武器,同軸機槍掃射!照准那些德國佬的反坦克炮位狠狠地打!」
安裝在主炮一側炮盾內的同軸機槍開始噴射火光、陡然作響,深紅色的曳光彈幕向著已經開火暴露出目標的德軍反坦克炮位劈臉潑去。
就躲在is6那低矮的炮塔後面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