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許敬宗這個人,夏鴻升本身十分討厭他。
當年在鸞州城,夏鴻升還不知道他是誰的時候,就覺得這人說話做事不真誠,裡面都藏著自己的小心思。後來知道了他是許敬宗,就更不待見他了。
不過也不得罪他,只是不過多同他交往,井水不犯河水。
許敬宗這個人,其實是很有爭議的。單從能力上來說,是十分有能力,有才幹的。他曾監修國史,兩為帝師,其人非常有才氣,這也是太宗、高宗和武后一直欣賞他的原因之一。
可若是從人品上來說,卻又有不少的人格缺陷。
曲從迎合,投機取巧,曲直不正,貪財奸佞……這些都是他的缺點。
所以他能夠得以監修國史,卻又因一己之喜憎利害而肆意篡改史實。地位崇高,卻治家無方,好色無度,造飛樓七十間,讓妓女在上面騎馬而走,以為戲樂等等……
然而眼下,夏鴻升卻也沒有其他的人選可用了。
留下來盯著涇陽的新法推行的人選,首要的一個前提就是能夠不同士族苟合。如此一來,寒門出身的人自然更為合適。且士族勢力龐大,這個人又要有足夠的機敏變通,有萬般玲瓏心思去應付士族的種種手段。另外還要對李世民絕對忠誠,看得清楚形勢,不會站錯隊伍。綜此三者,馬周是最合適的人選。不僅是寒門出身,又極有能力,剛直而不失機敏,對李世民又十分忠心,重視百姓。
可惜,李世民要馬周輔佐太子監國。而朝中其他人有此能力者,諸如虞世南、高士廉、唐儉之流,其雖然亦對於李世民的忠誠無話可說,然其本身就同士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本身也是大族世家。再說皇帝親征,太子監國,這些深受李世民信重的老臣,定然不是被留下來輔佐太子監國,就是被李世民帶著一同出征,也就不是最好的人選了。且他們的官位也太重,一舉一動都牽扯了好些人的視線和心思,也不利於親赴涇陽。
這思來想去,能夠不太引人注目的來到涇陽,又有心機去對付士族的種種動作的人,還就只有許敬宗了。至於忠誠於李世民,許敬宗雖然後來同武則天站在了一條船上,可現在他是斷然不敢違背李世民的。且,憑許敬宗的心思,也能夠看得出來大勢所趨,以他投機取巧為己謀功謀利的本性,反而會堅定的站在皇帝這邊。
另外,許敬宗家雖然也是一個大族,不過比之那些士族,卻也小得多了。且其父被殺,家道沒落,因其當初虞世基與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一起被宇文化及殺害,封德彝當時為內史舍人,完全看到了當時的情況,因此對人說:「虞世基被誅殺,世南伏地而行請求替兄受死,善心被處死,敬宗手舞足蹈用來求生。」
人們以此為話柄,不待見許敬宗。那些對孝道看到極重的士族更是因此看他不起,不屑與之為伍。許敬宗由此也是十分怨恨那些士族之人。
這麼一合計,夏鴻升覺得讓許敬宗來支持著新商法和新稅法的事情,卻也可當一用。
只是,必然了,許敬宗也肯定會在推行商法和稅制的過程中,貪墨枉法,為自己謀利。
若只是小打小鬧,夏鴻升倒也不擔心。只要推行的順利,成效顯著便是了。可關鍵就怕許敬宗貪墨太過,「剃光頭髮微」,濫施權柄,使得新法不為善反為惡,為百姓所惡。
古往今來,多少變法都是因為下面的官員濫施權柄,矯枉過正,而使好法變惡法,最終失敗的!
所以夏鴻升又拉了李恪出來,讓李恪看住許敬宗。
而之所以選擇李恪,也有夏鴻升的考量。
其一,李恪身為皇子,身份地位使得許敬宗不敢欺瞞於他。其二,李恪之機謀才智,在李世民的兒子當中,同李承乾是不相上下的。甚至於較之李承乾,更加接近於李世民。因此歷史上才有李世民「英果類己」的評價。大唐若有朝一日成為了君主立憲制國家,這貨是夏鴻升心目中首相的第一人選。
眼下雖然他的能力還沒有展露,卻也同他故意收斂有關。憑藉他的機謀,不說將許敬宗看的死死的了,起碼不會被矇騙,不會讓許敬宗胡來。
這麼做,也有些夏鴻升故意讓他也得到鍛煉的意思。
後面這些不敢同李世民講,夏鴻升只說了前面之所以選擇許敬宗的緣由,和李恪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