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廚

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展布

    今晚是回不去了,李拴住便在火塘邊燒起薯蕷,蘇油調了些辣米油,花椒,鹽粉,蘸著薯蕷,一邊吃一邊和李老漢李大栓聊井務。

    卓筒井是大眼在上,大眼中下套管隔絕淡水,然後小眼在下產鹵。

    產滷的小眼經過歲月的流逝被滷水腐蝕,或者地層變遷,有時洞壁會垮塌,這叫「垮匡」。

    垮匡將導致岩石填塞鹵眼,無法汲鹵。

    有時一些工具掉在井裡,或其它人為造成的堵塞,這叫「屙堆」,也會導致無法汲鹵。

    現在幾人討論的,就是如何排除這些故障,以及修治深井,需要什麼工藝和工具。

    李老漢越發相信蘇油得到過鹽官世家的傳授,種種巧思令他每日思索的那些問題一一得到解答,逐漸連李大栓都已經說不上話,變成了李老漢提問,蘇油解答。

    除了這個,還有很多的工藝。

    李老漢也將家傳工藝列舉出來,和蘇油相互啟發,參考。

    汲鹵用的是單角車或者花車、連接卓筒,將滷水從井裡汲出。

    蘇東坡後來有記載:「以竹之差小者出入井中為桶,無底而竅其上,懸熟皮數寸,出入水中,氣自呼吸而啟閉之,一筒致水數斗。」

    熟皮是竹筒底部一個單向閥門,置於筒中。入井時被井水沖開,滷水注入,提起時被筒內滷水壓住,密封筒底,可以將滷水從地下幾百米提取上來。

    不過大洪井和五龍井,都是自噴井,要用到這設備,需等到幾百年後。現在只能作為技術儲備,給今後開出的其它井用。

    井鹵渾濁,一般濃度在七度到十度,這樣的滷水鹹度低,會導致燃料成本很高。


    為了把滷水濃度提高,就需要曬鹵,設備包括支條架、曬壩等設施。

    曬壩一般長六十米,寬二十米。支條架一般長約三十米,高五米。結構如八字型,木質穿斗,支條架上鋪滿竹椏,頂端做有「天船」。

    天船長十米,高一米,寬十五米,天船安放在支條架頂端的中部,天船底部有伸向支條架兩端的與支條架一樣長的空竹筒,竹筒上鑽有不規則的小眼。

    在支架的一側做有筒車,筒車像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圓罩,高六米,直徑五米,被一根橫軸穿著。在腰底的外圈上依次安上竹筒,每個長約三十到五十厘米。並在腰底內圈安上木板,人在板上走動,促使園罩旋轉,將曬壩船形坑中的第一次曬濃後的滷水通過罩上的小竹筒輸送到天船里,再通過天船底部接出的長竹筒的小眼散流後,輸入到濾缸過濾。

    不過筒車這個設備,被蘇油拋棄了,改用提水筒。

    提水筒就是利用等距螺旋線設計出的車水裝置,用皮革和竹筒做成,可以利用風力驅動,類似後世小水利工程常用的阿基米德筒,比筒車省力高效。

    濾缸將第一次提高濃度的滷水中所含泥砂、雜質濾掉澄清後,川中川西一帶,就可以用這滷水煎鹽了。

    不過為了進一步提升濃度,節約火力,蘇油又創造性地引入了二次提濃工藝。

    「潑爐印灶」,流行於後世川東,就是通過潑印使滷水浸入鹽灶的灶泥球內,通過蒸發提高濃度。

    「印」為四川方語,有澆灌和下滲的意思。

    這也是對熱交換逃逸能量的科學應用,用灶為龍灶,有一個長長的灶膛,上邊放五口鹽鍋,中間和兩側,還設置有裝著土球的火膛和火道。

    當爐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後,兩邊土球被燒得滾燙,鹽工便一邊熬鹽,一邊用滷水澆潑它們。

    土球中酥鬆的空隙,極大地增加了蒸發麵積,爐內高溫會使水分迅速蒸發,而鹽分就留在土球內外。

    土球被堆成前高后矮狀,以方便鹽工提桶潑淋。

    經過一段時間後,土球內的鹽分飽和,便形成鹽土。

    飽含鹽分的土球取出後,被加工錘細成小碎塊,並倒入淋鹵池的前池內,將從原鹵池內引來的一次提濃滷水澆淋到鹽土上,滷水吸收鹽土內的鹽分,濃度得到再次提高,製得接近飽和的濃鹵。

    濃鹵通過缺口或孔洞流入後池。後池同時也是二次過濾沉澱池,之後的滷水,再通過管道進入大型濃鹵池內儲存。



第一百三十九章 展布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末世:黎明效應  葉輕眉的故事極夜黎明  重生之乘風而起  黎明效應  回到山溝去種田    諜海王牌  都市之最強狂兵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御天武帝  史上最強鍊氣期  
同類最熱
搜"蘇廚"
360搜"蘇廚"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