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封門青,趙之謙的二金蝶堂!
巴林石,吳昌碩的七十老翁!
魯善工驚喜的看著兩方印章,都是長方形,造型規整,八厘米高,特別是印石,皆是難得一見之極品。
楊蘭傑微微一笑,通過魯善工的表情已經知道這次交易有希望,拿起封門青,笑道:「二金蝶堂,這枚印章乃英古齋早年珍藏,趙之謙源出漢鑄印又融合新意。」
「蝶字密得只留幾個斑剝的小紅點,二字卻又疏得留下大片紅地,就象他的繪畫作品一樣,安排有致,毫不零亂,該密處儘量集中,該疏處則留出大片空白給人以想像的餘地,密不雜亂,疏不鬆散。」
「虛實對比,充滿韻味,方中有圓,圓中有方,以厚重凝練的刀法,表現漢銅印古樸的氣息。」
魯善工暗自點頭,不愧是一派篆刻大師,感嘆道:「漢銅印妙處,不在斑剝,而在渾厚。」
「不錯,沒想到小友居然對篆刻有如此深厚造詣!」
楊蘭傑一挑大拇指,不由讚嘆道:「趙之謙詩、書、畫、印,堪稱四絕的多面手,篆刻三十歲前學浙派,之後學皖派並直接研究漢璽印,涉獵權量詔版、泉布鏡銘、瓦當石碣、漢傳封泥,凡能為其篆刻服務的無不廣為吸收,為已所用。」
「開創以北魏書體刻朱文款識,以漢畫像入款的新風。實現為六百年來摹印家立一門戶之抱負。影響和啟迪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堪稱一代宗師。」
魯善工伸出手,接過封門青,金手指發動,進入幻境,眼前閃過各種場景。
只見年過花甲的趙之謙,右手持刀,緊握刀干,五指向內用力,刀鋒內斜,由前方向懷內走刀。
以刀鋒一角入石,以入石刀角作支點,用力往所刻方向推桿,刀刃徐徐入石,直至前刀角全部入石或部分刀刃入石,再前移接第二刀。重複第一刀的運動過程,刀刀相接,直至完成所需切割的線條。
「平推法!」
魯善工仔細觀察,用心體會,這是另一種刀法。清人許容在《說篆》一文中總結篆刻用刀十三法,姚宴更是總結出用刀十九法,各有利弊。
只見趙之謙動作行雲流水,力透金石,切刀時利用刀鋒下長短、運力輕重以及刀刃入石的角度不同,線條有的凝重簡練、有的刀痕恣肆、有的有的渾厚質樸、有的輕靈蘊藉,變化豐富。
刀法富於節奏感,韻律感十足,特別是過程中的輕重起伏、徐疾頓挫與毛筆書寫的動作很相似,線條邊緣殘損漫漶,有錐畫沙般的質感,既充滿筆墨情趣,又顯得滄茫渾樸,金石韻味十足。
「不愧是以書法入篆刻的一代宗師!」
魯善工敬佩之極,飛快的吸收大師經驗,因為齊白石也曾經花十年時間臨摹趙之謙,所以算是一脈相承,取長補短,水平提升更快。
楊蘭傑看魯善工痴迷的表情,沒想到對方居然真喜歡篆刻?剛得到紀文峰消息,說善工堂四處收集印石,原本以為是要送人,畢竟是玩瓷器出名,隔行如隔山,並沒有多想。
結果今天一見,眼前這個年輕人明顯對篆刻十分痴迷,甚至造詣不淺,這讓楊蘭傑很迷惑,不過這樣更好,交易成功的把握更大。
拿起另一枚印章,展示道:「至於吳昌碩,那更不用說,百年篆刻第一人,西泠印社頭把交椅!」
「這方七十老翁,乃是吳昌碩親手為英古齋所刻,作為祝壽賀禮,意義非凡。」
「文字排列左靠,邊欄下厚右實,四字方結,樸拙大方。從印面觀察,側刃單刀雙刻,爽利自然,多數似為一次刻成,只有少量線條交接補刀加刻。」
「線條細勁沉穩,刻制深淺不一,石花為圓碎形狀,不見刃口,似為其它鈍器敲擊,自然如印石原有,妙不可言。」
魯善工意識回到現實,慢慢拿起另一方印章,再次進入幻境,隨著金手指越發強大,讀取幾率水漲船高。
只見吳昌碩右手持刀,大、食、中三指相對,撮住刀干,以無名指抵著中指,小指抵著無名指。由前方向懷內走刀。
此乃雙鉤法!
左手握石,成對角式執於前,刀杆橫於胸前,以刀的一角入石,無名指頂住印石上側端,用力從右至左推進。
動作簡單直接,大開大合,暢快淋漓。古人有筆尤有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