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一項國際通力合作的實驗研究往往是非常複雜的。
但這一次的實驗研究,已經有了現成的設備和材料,也有成熟的和核反應堆技術支持,即便是沒有其他的國家的參與,王浩團隊聯合核物理研究所同樣可以完成實驗。
所以實驗的準備工作進展非常快。
好多特別過來參與實驗的科學家團隊,來到以後就發現沒什麼事情可做,只需要等待實驗開始就可以了。
既然是國際合作的研究,還是要分配工作的。
這成了最繁瑣的事務。
兩周後。
所有的團隊都已經來到了實驗地點,設備和材料也相繼的運送過來,項目組就召開了第一次全體會議。
這次會議就是確定工作的分配。
會場是在一個臨時搭建的大型基地里,藍色的外圍和頂棚顯得有些粗糙,但兩周能在沙漠深處建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前來參與實驗的人很多,科學家數量就超過百人。
這還是嚴格限制人數的結果。
當得知有機會去種花家,和反重力研究中心一起進行『湮滅力場爆炸』時候,好多科學家都搶著報名,每個人都知道機會來之不易。
國際湮滅組織來了二十幾人的團隊,格魯姆湖計劃項目組來了近三十人,剩下的則都是國內的科學家。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的參與度反倒不高,來的就只有王浩、何毅、肖新宇等十幾個人。
其他都是核物理專家、電磁專家。
這主要是因為,疊加力場製造強湮滅力場技術,早已經被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淘汰了。
現在的實驗研究是針對爆炸,保證設備正常運轉,再檢測各項數據就可以了。
然後就是基礎的物理分析。
這些完全用不到向乾生、劉雲利等人。
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參與實驗的人員中,除了王浩、何毅、肖新宇,其他都是工程師類型的人才,或者乾脆就是普通的副研究員,並不了解真實的強湮滅力場技術,讓他們來這裡一則是培養人才。
二則,也是保密相關考慮了。
復刻實驗參與的人數太多,就很可能會出現技術泄露的問題。
在會議開始之前,學者們都在會場裡討論著,他們都對於實驗非常期待,也分成小團體互相交流著相關的研究問題。
針對湮滅力場的研究,國際上召開的學術會議很少。
這主要是因為技術保密,掌握技術的機構都不會輕易泄露,即便是格魯姆湖計劃項目組、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有一點可能涉及到『技術』的發現,都只會設定為保密,而不是公開出去。
另外,就是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沒有發展起來。
最初種花家號召成立湮滅物理的國際組織,倒是有一些國家相應參與,但組織的主導權卻是個問題。
一般來說,掌握最高端技術的國家和機構,肯定會擁有相關研究領域國際組織的主導權。
但是,種花家主導不被接受。
當時成立的國際組織自然就不歡而散,後來就又有了國際湮滅理論組織,湮滅組織倒是發展起來了,卻連主導的阿邁瑞肯都自己單獨研究,並開啟了550億美元龐大經費支持的格魯姆湖計劃。
這樣一來,湮滅組織的存在就如同雞肋。
不過湮滅組織的影響力還是有的,畢竟組織成員國已經有超過二十,只不過他們沒有掌握高端技術。
現在的會議場合,還是第一次把大量湮滅物理理論、技術以及實驗的科學家集合在一起。
這可以用『盛會』來形容。
會場的環境相對比較差,但是氣氛卻非常熱烈,還出現有科學家兜售研究的情況,「我們實驗室利用最高端的天文學設備,發現了幾倍光速的粒子束。」
「你們有人看到消息了吧?」
「這個發現顛覆了相對論,很可能和湮滅力場有關。」
「我的研究認為,粒子是能突破光速的……」
這名科學家的名字叫做佩特里-薩里科,是一名來自芬蘭的天文物理學家,後來轉而研究湮滅物理,已經有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