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當戰豆豆在朝堂之上,宣布要對慶國開戰,頓時在齊國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
要知道齊國和慶國和談結束才不過一年,齊國還處於休養生息,現在突然又要對戰勝他們的慶國開戰,這是很多官員都無法接受的事情。
其實戰爭這種事情,不管是贏是輸,大部分官員都不會贊同,因為官場之上最多的還是文官,文官中,除了很少一部分,絕大多數都希望和平,不希望戰爭。
說句不好聽的,贏了國戰,他們是官,輸了國戰,他們還是官,既然如此,為何不和平一點,何必要打仗呢?
但戰豆豆給出的理由很正當,慶國對大齊公主下殺手,是慶國先破壞兩國和睦,出兵是讓慶國給一個交代。
在戰豆豆的強勢下,齊國上下的風聲也在慢慢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同意開戰。
最終,齊國以上杉虎為大將軍,出兵慶國邊境,震懾慶國。
慶國剛經歷幾次動亂,看似邊境軍隊沒有受到波及,但就連中樞系統都出了大問題,連鎖反應之下,邊境怎麼可能不出問題。
本來慶國就已經因為慶帝和葉流雲的死,導致了動亂,後來的奪位之亂,更是讓慶國變得更加混亂,再加上慶國新君剛剛繼位,整個慶國可謂是一團亂麻。
現在齊國突然出兵邊境,威脅慶國,簡直就等於是雪上加霜,使得慶國上下都變得人心惶惶,本來就不穩的朝局,變得更加動亂,新登基的三皇子更是嚇破了膽,只知道向范閒和大皇子求助。
其實對三皇子來說,他是真的非常冤枉,因為他根本沒想過要當這個皇帝。
從懸空廟,慶帝被刺殺身亡開始,他就一直都是懵的,直到後來京都大亂,最後他更是莫名其妙的被推上了皇位。
可這皇位從坐上去的那一刻開始,他就沒有睡過一個好覺,因為各種亂七八糟的糟心事都堆積到了他面前。
他不過就是個十來歲的少年,以往更是個紈絝,哪懂什麼治國平天下,帝王心術之類的,登基後的所有事,他都沒怎麼經手,都是交由了自己母妃,范閒和大皇子處理。
這些日子他一直都是渾渾噩噩的,結果現在突然又來了個齊國的威脅,更是讓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
他也是知道自己是什麼情況,所以在朝堂上鬧得亂鬨鬨的時候,他直接把這件事交給了范閒和大皇子處理,然後就不說話了,絲毫不知道這一次的事情對他來說影響有多大。
齊國逼迫慶國,如果以兩國的國力和兵力來說,慶國其實是不懼齊國的,可問題是,現在慶國的兩大宗師都死了,而齊國本身就有苦荷這位大宗師,現在又多了周辰這位強大的大宗師,所以范閒等人都怕啊。
你說萬一兩國國戰打的好好的,突然衝出來一個大宗師,那後果真的是不堪設想。
所以,即便是混亂過後的慶國,並不是很怕跟齊國開戰,只是大宗師的問題太過於嚴重,必須要想辦法解決。
於是范閒等人商議之後,由大皇子前往邊境,率軍對抗北齊大軍,而范閒則是帶人前往東夷城,尋找四顧劍,看能不能把四顧劍拉到慶國的陣營來。
以往慶國強大的時候,東夷城幫著齊國對付慶國,現在齊國在高端戰力上強於慶國,東夷城若是想要保持中立的話,必定要向慶國靠攏,再加上之前在懸空廟,四顧劍的示好,所以范閒才準備破釜沉舟,前往一趟東夷城。
慶國拒不接受歸還那一州之地,於是齊國和慶國時隔一年多,再次發生了國戰。
之前那場國戰,慶帝準備多年,各方面都是齊全,所以才能打的齊國節節敗退。
可是這一次,戰事突起,慶國又經過多次動亂,雖然同樣是邊軍,但早就沒有了之前那種上下一心的戰意,即便大皇子李承儒手段經驗豐富,也依舊無法在戰場上力攬狂瀾。
反倒是齊國上下一心,一心想要洗刷上次的戰敗,而且作為挑起戰事一方,準備的更充足。
雙方戰事一起,齊國就成為了主動一方,但慶國畢竟多年的底蘊還在,即便是發生了巨大的變故,可還是戰力不凡的。
只不過京都的帝位之爭,導致了慶國軍中勢力的大幅度削弱,很多名將統領,都是死於京都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