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元輔

第290章 封禪(廿二)臨清鈔關(上)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臨清之名始於後趙,取臨近清河之意。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後隸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後趙建平元年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後廢。北魏太和二十一年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

    前元時,臨清屬濮州,為下縣。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為將江南地區的糧米財貨北運以供消費,於至元二十六年採納壽張縣尹韓仲暉、太史院令使邊源之建議,下詔開鑿會通河。

    這次開通的會通河起於須城安山之東南,止於臨清之御河,其長二百五十餘里,中建閘三十有一,度高低,分遠邇,以節蓄洪。所謂『御河』,亦稱『衛河』,即隋煬帝時所開鑿的經過臨清的永濟渠。

    因此,臨清也就地處運河和衛河的交匯處,擁有了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的交通條件,成為華北地區的交通樞紐。然而元朝開通的會通河,因為岸狹水淺,不負重載,加之管理不善,導致運河航運能力差,航運秩序混亂。

    終元一代,會通河只在開通之初起過一定作用,後因淤積、水淺等原因,至元朝末期河道已漸趨淤塞。另外,當時的臨清縣治位於曹仁鎮(在會通河南五里處),離汶水、衛河交匯處的中州距離較遠,交通運輸位置遠無今日重要,因而經濟發展依然緩慢。

    到我大明朝建立之初,北方尚未平定,還需經常用兵。為方便漕糧轉運,解決軍餉問題,洪武年間朝廷曾於臨清設倉轉運糧草。但在洪武二十四年,黃河決口於原武,洪水攜帶大量泥沙淤積了元代會通河的南端起點安山。於是在元末已漸淤積的會通河,至此已有三分之一不能通航,嚴重阻礙了漕糧的轉運。

    成祖靖難稱帝之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開始了全國範圍內大規模的營建。在會通河淤塞的情形下,為營建北京和輸餉遼東,對江淮地區的糧米財貨不得不採用海陸兼運之法。然而彼時海運由於路途遙遠且多危險,不時造成損失,而陸運則非常緩慢且勞民傷財。

    有鑑於此,成祖採納濟寧州同知潘叔正之建議,派工部尚書宋禮、刑部侍郎金純、都督周長負責疏浚會通河。永樂十三年,南北大運河全線暢通,江淮漕運可直達北京,從此海運和陸運宣告廢除。

    永樂十九年,成祖正式遷都北京。臨清也開始藉助運河之貫通而迅速發展起來,地位亦日趨重要,遂為南北要衝,以致成為運河沿岸一大經濟中心。」


    朱翊鈞小飲一口,頷首道:「臨清繁華,朕亦有所耳聞。據說成化年間,臨清倉便已成為運河沿岸第一大倉,被稱為『常盈倉』。甚至因屯糧過多,臨清倉『囤積多朽腐』嘿,富庶或許是真,但這倉糧朽腐,恐怕也不只是因為屯糧太多吧!」

    高務實倒是沒有什麼心理壓力,點頭道:「皇上法眼如炬。似這等事,要麼是因為管理混亂,要麼是因為官蠹橫行,當然也可能兼而有之。不過皇上不必憂心,至少從臣整頓戶部以來,臨清倉每年因為『朽腐』之類原因導致的損耗已經很少,如去年便只有不到百石之數。」

    百石其實也不少,但對於大明朝的拉胯管理來說,似臨清倉這等大倉,一年「損耗」只有不到百石,那也著實是創了歷史新低。高務實敢臉不紅心不跳地說出來,確實也有這個資本。

    朱翊鈞點了點頭,不再糾結這個問題,而是笑道:「按你擬定的計劃,朕在臨清要多待一天。依朕想來,你要給朕看的應該不是臨清倉,而是鈔關吧?」

    高務實適時恭維道:「聖明莫過皇上。」

    「行了行了,這裡沒有外人,把這些話都先收了。說說看,有什麼要事非得讓朕知曉?」朱翊鈞擺手道。

    高務實呵呵一笑,問道:「皇上可還記得,臨清鈔關去年榷稅之數?」

    「去年麼」朱翊鈞思索了一下,道:「好像是十一萬多,沒到十二萬兩吧?」

    「皇上好記性,去年臨清鈔關上繳戶部十一萬七千五百三十四兩銀子。」高務實頓了一頓,又問:「皇上以為此數相較以往如何?」

    「相較以往還行。」朱翊鈞想了想,道:「萬曆初年時,朕還在讀書,尚未親政,但文正公會把奏疏、票擬拿給朕看。朕記得當時臨清鈔關每年榷稅大概是八萬多兩,有時略少,有時略多,但大抵就是八萬上下。如此說來,如今這多出的三



第290章 封禪(廿二)臨清鈔關(上)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東唐再續  宦海龍騰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無武江湖  都市無敵戰神  諸神!  董鏘鏘留德記  路人甲穿越記  
同類最熱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