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四世紀西晉開始,就丟了兩漢時期的朝鮮四郡,也丟了遼東。除了初唐時期短暫的軍事占領之外,安東都護府一撤再撤,從平壤撤到遼東,再從遼東撤到遼西。
盛唐開元初年時,太宗、高宗兩代人的心血便付之東流,滅亡高句麗的成果被新羅竊取不談,遼東亦成為渤海國的勢力範圍。再後來安史之亂,連河北三鎮都不能控制的大唐,又談什麼復遼東,金甌全?
以上這些時間加起來看,遼東這片土地,漢族中原王朝大概已經丟失一千多年。
當大明軍隊克復燕雲,水陸兩道再次登上遼東之時的的感觸,恐怕不比「西域一別一千年,再見已是伊sl」的物是人非差多少了。而大明,就是在面對闊別一千多年的漢唐故土,在毫無統治基礎條件下,開始了對東北的經營。
事實上在明初,洪武年間不僅對遼東進行駐軍,也同時進行了移民。移民主要以軍隊、流放的犯人、罪官為主,大體上跟漢唐對西域的經營類似。
然而情況很奇怪,直到到萬曆末年,努爾哈齊起兵前,遼東人口的增長幅度一直不大,甚至在某些時期不升反降。高務實覺得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遼東自古以來生存條件惡劣,明初時人就直言不諱的說遼東三面皆敵,女真、朝鮮、蒙古環繞,一定是兵戈不斷。
二是衛所軍屯制度在宣德以來的崩壞,世襲軍官吞併屯田,喝兵血,吃空餉,士兵大量逃亡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三是永樂年撤大寧,宣德年撤開平(高務實現在的開平就是這個開平撤過來的),再經歷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由積極防禦乃至主動進攻的國防政策變為消極防禦。遼東與中原的聯繫在嘉靖年間,北方蒙古諸部徹底在漠南站穩腳跟後,路上通道事實上只有遼西走廊,遼東失去屏障,間接成為孤地。再由於遼東凹字邊牆修建,其戰略空間也被鎖死在半島。
四是終大明一世,即使在強勢的洪宣時代,也未能真正如同韃清一般統治蒙古,雙方一直處於且戰且和,若即若離的關係,由此遼東歲歲有戰,歲歲不寧。
五是遼東在大明遷都北京後,徹底定位成為京師吸收傷害的緩衝區,加劇了遼東四戰之地的情況。
回到明初遼東,前面說明初遼東的環境,三面環敵,女真、朝鮮、蒙古,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由此大明當時對於東北的經營也是針對這三者的行動。
在洪武時期,朱元璋一度打算重設元朝遼陽行省,直接實控東北,但是隨著北元昭宗繼位,不僅聯合了西北元朝宗王,而且聯合王寶寶部,在漠北站穩腳跟,同時與大明在漠南進行拉鋸、拆塔等中小規模戰爭;在東北,北元所屬吶哈出屯兵二十萬,對明遼東虎視眈眈。
對此,朱元璋在鞏固和發展了明朝在北方的國防,堅壁肅野,通過北方五省移民,休養生息,有所恢復後,便在此基礎上不斷派遣大將對北元進行掃北清漠戰爭。
當然朱元璋也從未放棄過和平解決的努力,只是在元昭宗拒絕與大明和平共處後,也只有武力解決一種途徑了。最終在藍玉捕魚兒海大捷之後,徹底擊潰北元中樞,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逃亡過程中被殺害,由此北元瓦解分裂。
在此之前,大明軍隊亦通過金山之戰降服吶哈出,同時招撫兀良哈部落取得一定成果,通過設置三衛,使其成為遼東屏障。
事實上,此時大明在北方只有幾個大據點和零星的堡壘烽火,後世的九邊體系徹底落實,得等到嘉靖時期。同時,明長城初步完成也是在嘉靖時期。此為蒙古方面的情況。
在朱元璋致力於解決蒙古問題的同時,大明與朝鮮在東北亞的爭端日漸激烈。在十四世紀晚期,隨著元末紅巾軍起義,半島高麗趁著中原大亂,擺脫了元朝的控制,接著積極推行北進政策,使得高麗北界從大同江推行到鴨綠江沿岸。
等到大明進軍遼東時,高麗不僅已經在鴨綠江沿岸建立起穩固統治,而且開始跨過鴨綠江對女真部落進行招撫工作。等到大明要對原元朝在半島北部的故地設置衛所時,高麗為了鞏固成果,甚至插手遼東事務,不惜發動戰爭。
此時,高麗大將李成桂在行軍途中發動政變,奪得了高麗大權,後來直接建國朝鮮。但是新生的朝鮮政權繼承了高麗時代的北進政策,包含著對東北地區的覬覦